中國文化產業網>頭條新聞>

頭條新聞

“藝術+科技”,藝術才是本體

2023-03-10    來源:中國藝術報 作者:王勇    編輯:黃麗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到“加強和創新互聯網內容建設”,還提到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方面,數字中國備受重視,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框架下,文化科技融合成為近些年文化文藝發展的一大特點和亮點,對于廣大文藝工作者來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當前,數字技術、傳播媒介、平臺渠道,“你方唱罷我登場”,計算交互、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元宇宙”,為藝術創作帶來無盡想象。藝術與技術的融合,日新月異、一日千里。回溯京劇藝術走過的數百年發展歷程,京劇一直都是時尚的。所謂時尚,即指時代之風尚,立時代潮頭、領風氣之先。在現代媒介興起之前,京劇可謂是“當場歌舞,風過無痕,回味無窮”,屢創萬人空巷的演出盛景。在現代技術興起之后,京劇從未停下與新技術融合的腳步,并且成為了新興技術借以走近廣大觀眾的敲門磚。

我們都知道,中國第一部電影是由京劇大師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是由梅蘭芳先生主演的《生死恨》。及至電視時代,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的前身)剛成立不久,就實況轉播了梅蘭芳先生的《穆桂英掛帥》和尚小云先生的《雙陽公主》。《考工記》有言:“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在數字互聯網時代,2021年、2022年、2023年春節,國家京劇院與中國移動咪咕公司攜手,以“云大戲、過大年”為主題,利用“5G+4K+VR”,連續三年推出京劇《龍鳳呈祥》海內外演播,集新時代傳統藝術新發展之“天時”、人民精神需求進一步提升之“地氣”、國粹藝術名家演繹之“材美”、數字技術突破躍進之“工巧”,接續發展京劇藝術“演時代之風尚”的優良傳統,從而使京劇既是古典的、也是現代的。京劇《龍鳳呈祥》演播2021年春節票房收入30多萬元,2022年票房收入躍升至112萬元,2023年票房收入122萬余元、衍生產品收入18萬余元,共計141萬余元,以“藝術+科技”的方式,講好新時代國粹文化創新傳承故事,持續引領演播行業發展新標桿,達到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經過這場演播,有專家認為,演播可能成為解放文藝生產力的一次革命。

不過,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藝術+科技”,藝術本身才是本體。不管科技如何發展、發達,內容才是“王道”。我們應當堅持“內容為王”,因為內容是根本,是核心競爭力。所以,需要“咬住青山不放松”,這“青山”便是內容的創造。當“內容為王”插上科技的翅膀,“文化與科技,事業和產業”才可能相得益彰。

藝之生機,在時代之精神。我們將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持續推動國粹藝術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推動藝術“守正”、科技“創新”,促進共創共享方面精耕細作,以國粹藝術數字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王勇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劇協副主席、國家京劇院院長)


河南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