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產業網>頭條新聞>

頭條新聞

以新時代文藝的群星閃耀 打造大眾美育樣本

2023-03-07    來源:文匯報 王彥    編輯:黃麗

數千年從未斷流的中華文脈,一位位大家如同星辰,標記著一個民族藝術文化最閃耀的坐標。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大師列傳》第二季便將目光聚焦當代的藝術大師,入詩情畫意,寫時代新風。

如何讓文化與藝術之美被更多人感知?《大師列傳》給出的答案是“人”。行至第二季,節目的內容體量更大、涵蓋領域更多元,沈鵬、吳悅石、馮英、劉萬鳴、田連元、阿來……書法、繪畫、舞蹈、曲藝、文學等領域的名家大師先后與觀眾完成對話。更關鍵的升維依然在“人”。新一季節目不僅僅講述藝術家們在各自專業的造詣,更把他們還原成一個個在人生激流中不懈奮進的真實個體,以此彰顯新時代文藝發展、文化繁榮的勃勃生機。

《大師列傳》第二季在總臺央視科教頻道播出,央視頻、央視網同步上線后,引發受眾熱烈反響與專家點贊。如果說“扎根時代,赤誠求索,無愧‘大師’二字”是觀眾對新時代文藝“群星閃耀”的感喟,那么“看完藝術家的成長路,我又想拿起畫筆了”則見證著一次大眾美育樣本的打造。

用“列傳體”立人物之骨,豐富美育教育影像庫

在中國電視史上,《大師列傳》無疑是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節目以“列傳”為名,從文藝史的角度記錄新時代名家大師,糅合訪談節目的樣態、人物紀錄片的內核以及藝術賞析的風采,將影像、作品、文獻和評論融為一體。

對此,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主任尚輝評價:“優秀的文藝作品、杰出的文藝人才,都需要藝術批評家、文藝理論家、學術期刊和大眾媒體去發現、去評論、去傳播、去立傳。從藝術史的角度對藝術作品進行深度理論評析、對人民大眾進行深入淺出的評介,是我們文藝評論工作者和媒體人應盡的職責。”

探究《大師列傳》第二季的嘉賓,沈鵬、吳悅石、馮英、劉萬鳴、田連元、阿來等,都是各自領域的翹楚,如今也都陸續步入人生下半場。節目為健在的藝術大家立傳,用最先進的數字技術為歷史留下珍貴影像資料,以及當代人對藝術家及其作品的評論和解讀;與此同時,節目也把時間軸往前撥,引觀眾回到大師們的微時、坎坷中,去閱讀他們朝乾夕惕、囊螢映雪的歲月,以此完成與大眾的共情。

豐富美育教育的影像庫,視覺性、立體化的記錄方式讓觀眾“可感、可知”。而回到大師們“功成名就”前,他們在困境中的精神魅力讓年輕人感慨:文化藝術并非遙不可及,而是從厚重生命里誕生的奇跡,蘊藏著“可學、可用”的精神力量。何加林從平凡的工作中寫出小說《燭》,將對未來的期待一步步化為現實;鋸骨后的馮英在畢業作品《天鵝湖》中,以超高難度的“32圈揮鞭轉”成就芭蕾舞臺生涯的標識……一段段“驚險迂回”而富于啟迪的人生故事娓娓道來,節目用精神立住了人物之骨。正如中華曲藝學會副會長、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田連元評價:“他(她)們的業績在于使西方的藝術開出中華之花,讓中國的傳統藝術結出新時代的碩果。這就是中國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強。”

創新節目表達,呈現文藝賞析新范式

不僅“列傳體”的敘事是新的,《大師列傳》第二季的視覺創造同樣充滿高科技美學的氣息和傳統文化的底蘊風采,網友贊嘆“震撼而親切”。

節目利用270°綠箱、實時渲染的虛擬場景以及AR、VR、MR、3D建模等硬核科技的舞臺呈現,讓觀眾沉浸于兼具藝術感染力、技術創新力和豐富想象力的藝術殿堂,更讓一幅幅作品在被作者賦予過一次生命之后,再次“動”了起來。熒屏上,大師們在主持人的帶動下,或站立船頭從遠處駛來,或踱步于叢林之中比肩交談,或穿行于樓橋岸邊四處賞游,虛擬的環境與人交織成一幅幅若夢似幻的美妙畫卷,為觀眾營造出身臨藝術殿堂的美感。神來之筆化為生機盎然的世界,使得藝術工作者“為山河寫照、為人民抒寫、為時代畫像”的價值底色被凸顯。北京畫院藝委會原副主任、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石齊表示:“這種將思想和藝術結合、再加上技術的融合創新,打造出來的藝術影像世界讓中華文化煥發了全新的生命力。”

藝術在新媒介中被更靈動地傳播,美育普及在新表達中可以無遠弗屆。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沈鵬認為,《大師列傳》的創新表達呈現出文藝賞析新范式,完成了典雅藝術與日常煙火的共鳴交融。


河南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