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產業網>文化產業政策>

文化和旅游部

《關于促進新時代文化藝術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

2022-04-25    來源:文化和旅游部網站    編輯:

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關于促進

新時代文化藝術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

指導意見》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和旅游廳(局)、教育廳(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教育局:

《關于促進新時代文化藝術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已經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特此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

2022年4月15日

關于促進新時代文化藝術職業教育

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

文化藝術職業教育是我國文化事業和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藝術領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輸送主渠道,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征程中,文化藝術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

近年來文化藝術職業教育事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全民文化素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應看到,當前文化藝術職業教育發展還面臨一些問題和困難,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需要,辦學條件有待改善,產教融合有待深化,服務發展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為貫徹落實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及《“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有關要求,加快推動新時代文化藝術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現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領導,深入貫徹黨的文藝方針和教育方針,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堅持正確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藝風藝德建設,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堅持政府統籌、行業指導、社會參與,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斷增強文化藝術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文化藝術職業教育體系,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輸送大批堅守理想信念、堅定文化自信的高素質文化藝術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則

——明確定位、協同推進。充分認識文化藝術職業教育的類型特征和對區域文化建設的基礎保障作用,對標文化強國和教育強國建設目標,聚力謀劃、協同推進文化藝術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固本強基、改革創新。聚焦薄弱環節,緊盯突出問題,堅持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著力夯實文化藝術職業教育發展基礎,系統推進體制機制、教育教學、評價體系改革,大力發揮科技創新賦能作用,激發文化藝術職業教育活力。

——服務需求、特色發展。圍繞文化發展重大戰略,緊密對接文化領域轉型升級、模式創新和新技術應用,加快發展文藝創作與實踐、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和文旅融合發展所需要的一批新興和緊缺專業,形成緊密對接事業發展、產業鏈創新的專業體系,推進人才強基、技術賦能,強化辦學特色和內涵建設,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積極貢獻。

(三)發展目標。到2025年,文化藝術職業教育與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以及文旅融合發展要求更加匹配,在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積極作用更加凸顯,在提升全民文化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中的擔當作為更加突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深化,教育結構和規模更加合理,管理體制和保障機制進一步健全,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和高等職業教育本科有機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繼續教育相互融通的現代文化藝術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形成,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創業質量顯著提升。

(四)建設指標。到2025年,重點支持建設10所左右全國文化藝術特色中職學校和30個左右全國文化藝術特色中職專業;支持建設1—2所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特色高水平文化藝術高職專科院校和3—5個特色高水平文化藝術高職專科專業(群)(“雙高校”和“雙高專業”);支持建設1—2所文化藝術特色職業本科院校和5—10個文化藝術特色職業本科專業試點;培育開發不少于10項文化藝術及相關領域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支持若干文化藝術類國家規劃教材、優質課程和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

加大行業對文化藝術職業教育的支持和指導力度,建設10所行業高水平示范院校和50個行業特色專業(群),建設20個行業示范性實訓基地,培育30家產教深度融合型文化企事業示范單位,重點支持3—5個文化藝術職業教育集團,重點建設50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育人示范基地和50個地方戲曲(瀕危劇種)搶救性保護專業點,推廣一批文化藝術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和基層文化建設典型案例。

二、優化培養體系

(五)完善培養結構。進一步推進文化藝術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縱向貫通培養,支持在培養周期長、技能要求高的專業領域實施長學制培養,根據戲曲、曲藝、舞蹈、雜技、非遺等相關專業始讀年齡小、培養周期長、技能要求高等特殊培養規律,鼓勵各地探索出臺解決招生特殊需求、提高生源質量的有針對性的招生考試辦法,規范編制文化藝術類中職學校跨省招生計劃。辦好藝術類院校附設中職學校,支持有條件的藝術類高職學校探索“3+2”五年一貫制等辦學模式。支持文化藝術高職院校與招收藝術類專業的本科院校開展聯合培養。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藝術高職院校開設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

(六)優化專業布局。服務國家文化戰略和區域發展戰略,優化院校和專業布局,強化專業特色和時代特征。系統推進文化藝術和旅游等相關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對接文化與旅游、信息技術、公共服務等領域融合發展催生的旅游演藝、藝術設計、文藝策劃、文化創意、數字文化、文化傳播、線上演播等相關新業態及新職業,覆蓋文化藝術各個領域,增加人才培養針對性。充分發揮全國文化藝術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組織作用,推進文化藝術大類專業簡介和教學標準修(制)訂工作,指導院校貫徹落實國家教學標準,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三、提高培養質量

(七)堅持立德樹人。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藝術人才培養方向,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深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加強馬克思主義文藝基礎知識、中外藝術史教育,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著力培養學生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推進課程思政示范項目建設,促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組織開展“立德樹人”校園藝術作品展示,將教育引導與文化熏陶有機融合,不斷提升學生品德修養和職業素養。

(八)提升標準化水平。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藝術類專業標準體系。以職業能力為核心,持續深化文化藝術職業院校教師、教材、教法改革,主動對接行業產業發展、技術進步,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和典型案例及時納入教學內容,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先進標準融入人才培養方案。有機銜接崗位要求,完善專業、課程、教師、教材、教學、實習實訓、基礎設施等標準。鼓勵行業組織、龍頭企事業單位參與標準制定。

(九)推進評價改革。推進職業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工作,構建體現文化藝術職業教育規律特點與實際的學校、專業、教師、學生等評價體系,完善文化藝術職業教育評估辦法,破除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結合實際加強分類指導,實施分類評價。在評價指標設置中強化素質能力導向,引導院校進一步突出藝術實踐、藝風藝德、產教融合、就業創業、社會服務等辦學導向。建立院校、教育和行業主管部門、行業企事業單位、社會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

(十)深化產教融合。支持文化藝術職業院校與文化及旅游企事業單位開展深度合作,總結藝術師承培養經驗,結合現代文化產業特點,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優化“訂單式”培養模式,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支持文化藝術職業院校與文藝院團合作開展訂單定向培養及作品制作與演出;支持與影視、演藝、傳媒、設計以及互聯網文化等企事業單位合作開展內容生產與傳播;支持與旅游景區合作開展旅游演藝等項目開發、制作與演出;支持與文化企事業單位共建技術技能創新應用平臺、文化藝術眾創空間。積極推動在骨干文藝院團、行業龍頭企事業單位設立實習實訓基地。推動學校與院團、企業合作或采取自辦藝術演出團體的方式,將專業建設、課程設置、教材開發、學生培養與項目制作、排練、演出嵌套式、一體化設計,拓展學校辦學形態和學生實習實訓空間。支持地方建設文化藝術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支持組建文化藝術職業教育集團(聯盟)。鼓勵文化和旅游企事業單位及社會組織參與開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和特色課程,支持文化藝術職業院校參與“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簡稱1+X證書)制度實施。引導文化和旅游相關企事業單位加大對文化藝術專業學生實習、教師實踐鍛煉的支持力度,將國有文藝院團、公共文化機構等與文化藝術職業院校開展相關領域合作情況納入上述單位社會效益考核指標體系。

(十一)深化教師教材教法改革。在注重文化藝術專業特色和發揮傳統教學模式優勢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利用“互聯網+”、5G通信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先進技術對傳統教學進行改造升級。推動教師角色的轉變和教育理念、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改革。鼓勵采取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場景教學、模塊化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完善“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按照文化藝術生產實際和崗位需求設計開發課程,建設核心課程資源庫。強化教材建設國家事權,落實教材管理辦法,完善教材的編寫、審核、選用、使用、更新、評價監管機制。推動校企“雙元”合作開發教材,加強核心課程教材建設,廣泛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培育一批國家級、省級優秀教學成果和優秀教學團隊。

(十二)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不斷完善藝術專業教師聘用制度,破除藝術專業教師評價中的唯學歷、唯論文傾向,探索開展以藝風藝德、人才培養、代表性作品、代表性藝術實踐活動等為指標的藝術專業教師評價。探索建立行業名家、領軍人才、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向學校教師崗位流動的“綠色通道”,提升“雙師型”教師比例。對專業教師短缺問題突出的戲曲、曲藝、雜技等表演藝術類、民族文化藝術類等專業,鼓勵各地設置一定比例特聘崗位,暢通行業名家兼職從教渠道,規范兼職教師管理。加強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培養,支持深度參與文藝演出、文化創意、非遺保護傳承、藝術設計、旅游演藝等行業產業實踐,行業實踐經歷和實踐成果納入教學成果序列。支持成立教學合作團隊、科研創新團隊,開展文化藝術職業教育課題研究。鼓勵國家藝術基金等行業相關重點項目申報為文化藝術職業院校教師提供更多參與機會。

四、增強服務能力

(十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依托文化藝術職業院校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基地,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以鑄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為主線,加強民族文化藝術類專業建設,繼續推進全國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建設。加強戲劇制作、戲曲后臺(盔帽、衣箱)制作與管理等專業建設與指導。支持開展本地區特色戲曲曲藝、民族民間藝術等人才短缺、亟待關注的文化藝術項目的可持續發展研究與保護傳承實踐。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地方劇種“以校育團”模式,有機整合藝術職業院校與劇團、班社資源,以人才培養為地方劇種發展注入生機活力。支持建設地方劇種活態傳承動態監測專業點。鼓勵藝術職業院校探索利用藝術職業教育資源開展以優秀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研學旅游服務。

(十四)拓展公共文化服務。支持文化藝術職業院校積極參與各級各類文化藝術活動和重點文化項目,與公共文化服務單位開展資源共建共享,有條件的將校園文化場館面向社會開放。鼓勵開展基層文化志愿服務,參與高雅藝術文化進校園、戲曲進校園、非遺進校園等各類文化藝術普及活動;與當地普通中小學、社區學院(學校)、老年大學(學校)、社區文化中心等加強合作,選派優質師資擔任文化藝術教育外聘教師。引導文化藝術職業院校結合基層黨組織建設、專業建設、學生社會實踐,積極主動參與鄉村振興,面向鄉村文化能人等重點人群大力開展文化藝術技能提升培訓,助力鄉村文化建設及文旅融合發展,探索建立校地合作長效機制。推動重點院校、東部地區院校與民族地區、邊遠地區和革命老區開展協作幫扶,加強基層文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

(十五)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支持開展人才培養國際交流與合作,與國外高水平藝術院校開展聯合培養、學分互認或合作辦學等,引進先進培養理念、模式和優質教育資源。穩步開展境外辦學,探索“中文+職業技能”國際化發展模式,支持招收優秀來華海外留學生。支持參與國家和地方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支持有條件的院校培育國際藝術教育交流合作機制,孵化品牌項目,加強中華文化展示和推介,講好中國故事。

五、營造良好環境

(十六)加強組織領導。加強黨的領導,大力強化學校黨組織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文化藝術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各級文化和旅游、教育行政部門要主動向地方黨委、政府報告,在地方黨委宣傳部門統籌下納入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大局,積極會同各有關部門制定本地區促進文化藝術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落地措施,堅持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積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舉辦文化藝術職業教育,形成發展合力。

(十七)落實辦學基本保障。各級文化和旅游、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大對文化藝術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研究開展文化藝術專業和以戲曲為代表的表演藝術類專業培養成本測算工作,探索建立基于專業大類的生均撥款制度,合理確定文化藝術類職業教育專業生均撥款水平,切實保障文化藝術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十八)強化指導檢查。各級文化和旅游、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履行主管部門和指導部門責任,加強對文化藝術職業教育指導檢查。發揮全國文化藝術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部職業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等專家組織作用。科學合理設置評估指標,體現文化藝術職業教育特色及辦學成果。

(十九)加強激勵保障。創新形式,搭建高層次展示平臺,舉辦全國青少年藝術職業教育教學成果展示活動。實施全國藝術職業院校教學能力提升計劃。舉辦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文化藝術類賽項,支持舉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行業特色賽項。建設全國藝術職業院校藝術名家“收徒傳藝 德藝雙馨”大師工作室。開展優秀戲曲專兼職教師通報表揚。鼓勵地方對入選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各類藝術職業教育示范性項目予以配套政策、建設經費支持,鼓勵、支持全國文藝界推出一批影視作品、文學作品,探索以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方式,大力宣傳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成果和技術技能人才典型事跡,大力宣傳文化藝術職業教育的重要意義、先進經驗和教育成果,不斷提高文化藝術職業教育社會影響力和吸引力,形成良好發展氛圍。

河南快三